Welcome
畝心屋托嬰中心標誌
FACEBOOK 粉絲專頁
QR Code
歡迎掃描 QR Code

分享至臉書! Share to Facebook!

分享到噗浪! Share to Plurk!

分享到推特! Share to Twitter!

分享到Google+! Share to Google+

分享到微博! Share to Weibo!

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父母

發佈日期:2019-02-14

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父母

哭鬧就有糖吃?

「為什麼孩子會用哭鬧表達需求?」,有時候父母見到孩子淚眼汪汪,可憐的模樣,總會忍不住心軟妥協,偶爾為之尚可,但若是父母經常對孩子有求必應,可能會在不知不覺養成孩子慣於以哭鬧做為表達方式,導致孩子的行為和認知出現偏差,不但造成父母在教養上的困難,更影響孩子往後的人際互動關係。

 

哭鬧=壞脾氣?

「哭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溝通方式,像是剛出生的嬰兒會用哭聲表達需求,可能是肚子餓、需要安撫或是身體不適等,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吳昱德表示,正常情況下,1歲左右的寶寶,開始用單字或疊字等有限的語言或擴大非語言的溝通,如模仿大人的肢體動作;語言發展較快的孩子,則會使用簡單的單字、比較明確的溝通語彙表達需求。

另外,依據孩子的天生氣質(如:敏感度高低、節奏快慢、活動量的大小、面對人事物的好奇或退縮、對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強度等)及生理發展狀態(如:發展遲緩、情緒障礙),也會影響孩子的表達方式。

 

有意識的哭鬧

對孩子哭鬧不休的情形,有些父母可能會選擇軟化態度並妥協,卻可能帶給孩子錯誤的價值觀,習慣以情緒控制他人。

   一般來說,「哭」是孩子最初表達需求的本能,但在不適當的教養方式下,也可能變成一種手段;吳昱德心理師說到,隨著寶寶越來越大,不論是肢體能力還是表達能力都發展得更完善,孩子開始會觀察生活周遭的人事物,依據大人的反應和態度,發展出因應的表達方式。

 

因此,在孩子成長學習過程中,大人的回應就是教養孩子的關鍵,譬如孩子哭著想要糖果,為孩子安撫情緒,父母便給予糖果,就可能造成日後孩子用哭鬧獲取想要的事物。

      吳昱德心理師提醒,家長不應該縱容或溺愛孩子,此外,過度的嚴厲管教方式,包括責備、懷疑孩子或是懲處不當,也會造成親子間的疏離與冷漠,當孩子缺乏信任與安全感,對於學習和日後發展都不是件好事。

 

œ孩子為什麼愛哭鬧

仔細探究孩子鬧脾氣或愛哭鬧的原因,大致上可以歸類為孩子的個人因素以及與父母互動關係,而家長必須了解背後的原因,才能夠改善問題的發生。

 孩子個人因素

1.表達能力不足

寶寶在1歲以後,語言的表達能力會大幅增加,有別於過去用哭聲吸引大人的注意,孩子可以用肢體或簡單詞彙與他人溝通,這時就會減少用哭泣表達需求,然而,有些孩子語言發展遲緩或是互動經驗不足,以至於哭鬧仍然是主要的表達方式。

 2.天生氣質

所謂的天生氣質,是指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特質,並且影響個性和行為表現,譬如內向的小孩,不擅長與人交際互動,而身為父母應該要學習接受孩子的天生氣質,依照孩子的氣質選擇合適的教養方法,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達到父母的期望。

  與父母互動關係

1.爭取自主權

常見到父母為了孩子好或者為了省時省事,凡事都幫孩子做決定,反而造成孩子真正的需求受到忽視。吳昱德心理師說明,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家長應該讓孩子學習自己做決定,透過良好的互動,逐漸認識自己,也能有助於培養正向的自我感與信心,讓孩子真正感受到主控權和責任感。

  2.引起關心

孩子試圖表達需求時,父母若是沒有適時給予回應,久而久之,就可能以哭鬧或不理性的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。

  3.探測父母底線

孩子是相當聰明的,即使是小小年紀,也懂得察言觀色,並開始探測父母的底線,而哭鬧就是最常使用的手段,可能是要求買玩具、吃冰淇淋,這些要求在父母眼裡看來可能都只是小事,往往容易妥協,殊不知卻是一再縱容孩子錯誤的表達行為。

  4.父母言而無信哄騙

孩子成長的過程,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,也是學習模仿的對象,倘若父母總是言行不一或是經常哄騙小孩,缺乏明確依循的準則,孩子不僅會感到無所適從,還會因為無法理解或是做出反應,容易有情緒失控的表現。

 

 œ教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

每個人都有情緒,而表現情緒的方法也各有差異,但透過與他人的互動,不斷的學習成長,發展出符合社會期待的表達方式,因此,良好的學習環境與互動,攸關小孩未來的人際關係與自信心。

        在成長過程中,家庭便是孩子最初的學習場所,倘若父母能在孩子出現問題時,及時發覺並給予完善的處理與回應,就能降低孩子行為的偏差。下列整理出孩子常見的哭鬧狀況,並由專業的心理師為爸比媽咪詳細解析。

 

 狀況1:孩子在公共場所大聲哭鬧要求買玩具

孩子在公共場所放聲哭鬧,對許多父母而言,當下反應通常是感到既憤怒又羞愧,有時甚至會連自己的情緒也受到波及,口氣和態度變得嚴厲、刻薄。吳昱德心理師說到,常見到錯誤處理方式,像是大聲斥責、數落或是責罰孩子,不僅無法達到正面教育的效果,還會造成親子關係破裂。

 給父母的建議

眾目睽睽之下,家長該如何處理孩子失控的情緒?吳昱德心理師建議,父母不妨試著重述孩子的需求,假如孩子想要買玩具,爸媽可以說「我知道你正在生氣、難過,是因為我不買玩具給你嗎?已經擁有很多玩具,為什麼還要買玩具呢?」,透過重新述說孩子的需求,協助孩子把話說得更完整。

 同時父母也能從中理解孩子背後的目的,藉由這種方式,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重視,當孩子情緒恢復平穩,家長便可以分享生活經驗、小故事和孩子說說道理,或是正確的表達方法。

 

 狀況2:長輩干涉教養,孩子變成小霸王

長輩過分疼愛孩子,導致小孩變得難以管教,稍有不順心就發脾氣或是對待長輩的態度差勁,容易大小聲甚至是頤指氣使,面對這樣的情形,父母如何改正孩子不良的行為呢?

  給父母的建議

趨樂避苦是人的天性,不分大人、小孩都是如此,孩子從小就會觀察環境中的人事物,透過與他人的不斷互動,分辨出自己的行為可以用在什麼場合,適用在哪些人身上,此時教養者若沒有給予正確的觀念及認知,就會演變出孩子仗勢欺人或不受管教的行為。

 吳昱德心理師說明,教養不一致的情況,容易使得孩子行為失去規範,因此,教養者之間應該有良好的教育共識;另外,吳昱德心理師補充,事件發生當下,爸媽也可以先將孩子帶離開現場,除了可以減少環境的干擾,也能和緩孩子激昂的情緒。

 

 狀況3:當孩子習慣以哭鬧做為表達

孩子容易用哭鬧表達需求,甚至是無理取鬧的表現,通常是因為家長沒有明確的教養原則,才會使得孩子慣用哭鬧獲取需求。吳昱德心理師解釋,孩子成長過程中,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總是予取予求,沒有穩固的教養界線(規範),那麼就可能養成孩子驕縱、任性的性格

 給父母的建議

孩子情緒失控、歇斯底里的表現,父母若在此時進行訓斥或安撫,都可能引起孩子更激烈的情緒反彈,建議爸媽和孩子可以先暫時分開,冷靜彼此的心緒。

 

吳昱德

學歷: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

經歷:真理大學諮商輔導組、新光醫院自殺防治暨藥酒癮防治中心、新北市悠活精神科診所、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、社團法人臺灣向日葵全人關懷協會、財團法人「張老師」基金會臺北中心

現任: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、新竹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心理師

 

*更多內容請參考:【媽咪寶貝】2015年3月號。http://www.mababy.com/

回上頁
回列表
回首頁
FACEBOOK 留言板